海南人为何长寿和天涯海角之迷
发表时间:2015/11/5 8:59:21
来源:网站
浏览量:324
来到著名的南山佛教文化苑,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观看两坐观世音雕像。这个地方多年以前我曾来过,这里应该是全国最南端的一座佛寺了,巍然伫立的大门上赫然醒目的标注着两个大字“不二”, “不二”是什么意思呢?“不二”是佛教用语,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后来演化成俗称所指的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之方法。而在南山佛教文化苑,显然所指修行可达到至臻境界,面见真佛而通灵,参悟菩提而修得真身。
南山佛教文化苑应该是三亚自然风景最为秀丽的地方,首先它濒临大海,念佛之人心向大海,就可知修行多深了。其次这里有响誉天下的南山不老松,此松学名又叫做“龙血树”,白垩纪恐龙时代就已出现,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树种,“龙血树”这一珍稀植物已濒临灭迹,但在三亚市南山一带却生长着六万株之多。之所以称之为“不老松”就在于这种树生命力长达六千年。然其树虽然葱郁苍翠,但却无堪大用,只是一种民间的象征而已。但是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海南三亚人的平均寿命居全国之首,5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高达100位。
海南三亚人的寿命何以高过全国平均水平?大概缘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此处风景佳绝,让人心旷神怡,心情好身体肌能才能保持健康是早就被现代医学所证明的重要原因。其二,三亚这个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其森林覆盖率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达到了51%,这里的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方,天然氧吧名符其实。其三,这里物华天宝,当地人喜食的农作物没有受到丝毫现代化工业的污染。其四,三亚人的乐天知命,海南人比较普遍的满足于现状,在三亚人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其竞争和生存压力较小,衣食无忧,犯不上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其五,三亚具有绵长的海岸线,海水清澈,全民健身运动与其说是开展的好,不如说这里的人们因为环境而喜爱运动,而游泳是诸类运动中最能体现生命活力征兆的项目,生命在于运动,三亚人的长寿似乎也就可以预见了。
南山佛教文化苑规模宏大,是国家首批五A级风景区,但是园内最著名的还要算做高达108米的南海观世音雕像,此雕像一体化三尊,造型挺拔,气势恢宏,为世所罕见,这项巨大的工程历时六年,于2005年建成开光,堪称世界级世纪级宏伟巨作。据说自从南山海上观音修建后,就连海龙王也不得不给三分薄面,海南三亚曾经掀起过的滔天巨浪和每年肆虐的台风也收敛了不少,自此风调雨顺,观世音普渡众生的愿望得到了充分体现。来到观音巨幅雕像面前,凡人总会感觉到俗世红尘的渺小和卑微,而观世音那凝静而面带佛光的微笑无时不刻传递着冥冥中的梵音,让你通体澄明而内心清静。
这里还有一坐世界之最的金世玉观音雕像,是用纯金打造而成的,可是两次前来,我都无缘拜见,原因在于供奉金世玉观音的地方游人如织,挤都挤不进去,且为门票里的票中票,是要向我佛香供的,心里有佛,何必拜佛?又何必随着众人的施舍而得见真身?南无阿弥陀佛。我一直在想,为何全国各地的深山梵音静地,都已经辟为旅游胜地,而让我佛不得清静呢?本是参悟修行的禁地,又为何人们趋之若骛,唯恐世俗功利之心得不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呢?罪过罪过,我是俗人,俗人的想法不知佛祖可曾怪罪?佛法无边,难道我佛正是在这种嚣响的热闹中点化诸生,静由心生,那么我就是不静了?
南山寺依山傍海,法相威严,颇有海天佛国之相。这是一组仿唐佛教建筑,这些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庄严肃穆,清净幽雅,颇有拜了一处还有一处的深邃和广博。一般到达这些佛寺,我也就感受一下虔敬之心罢了,我总觉得人生在世时应该多做善事,活就活个坦坦荡荡,平日里莫做欺室昧心之事,自然什么时候见佛祖都可以光明正大,而假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不管烧多少香,供奉多少钱财,恐怕也是不能够洗刷污垢的,见了佛祖自然就亏心了,单纯的因为某种功利为佛祖而做法事,佛祖会心知肚明的,我佛虽然慈悲,但并非所有的慈悲都能用外相所感化的。
南山寺的焚音大雅还俗,极有特色,我竖起耳朵听了半天,竟然是用《梦驼铃》这首旋律改编而成的,疑心听错,再仔细听竟然毫无分差。难道是《梦驼铃》借助了佛音?还是这首乐曲特别适合反复吟唱“南无阿弥陀佛”?难不成我佛用极流行且朗朗上口的旋律来普渡众生?雅到极致就是俗,俗到极处就是雅,这“不二法门”弄得我恍恍惚惚且似有所悟。在南山佛教文化苑,最有特色的自助项目恐怕就是斋饭了,这份斋饭含于门票之中,似为四十元左右,为自助餐形式,游客流水作业,饭菜质量还可以,但总让我想到僧侣们青衣斋饭的乐足,可惜现代化的成份太浓。
相比较人工修饰更为明显的南山景区,我更喜欢自然和人文气息较浓的天涯海角,这个响誉天下的游览区位于三亚市区约23公里的天涯镇下马岭山脚下,前海后山,椰林婆娑,奇石林立,如诗如画。这让我想起了关于天涯海角的一句戏谑,“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有人要跳海……”,天涯海角石为海边突兀耸立的一片礁石,“天涯”二字为清代雍正年间,崖州知府程哲在此镌刻。1938年,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在另一块巨石上题刻“海角”,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为一处天下闻名的风景了。
都知道这里叫做天涯海角,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它的典故和出处呢?民间传说,有一对家有世仇的青年男女彼此相爱,但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家族中的极力反对,万般无奈下,青年男女誓死相随,逃亡至此双双跳进大海,他们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天动地,于是化成了两块巨石,生生相守,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刻下了“天涯海角”的字样。“爱你到天荒地老,陪你到天涯海角”,天涯海角于是成为了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的见证和幸福美满的精神寄托。历史上有关天涯海角的诗句比比皆是,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
显然民间的传说不足为信,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代人的认知水平低下有关,而三亚的天涯海角之地,显然是中国大陆疆域内所能抵达的最边远地方,那时的天圆地方理念极易给人造成这是天之四极之一,所以人称天涯海角。再者那些被流放的官员思乡情切,驻足在这个最南端的地方,颇有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凉与凄惨,而望中原故里,关山遥远,星河飘摇,内心里便生出这种天涯海角的叹息与悲怆之感。
其实,天涯海角的来历非常明了简洁,据后来多方考察,这一历史之谜现在已经揭开。清代康熙盛世时期,曾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关于版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活动,位于海南岛南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