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汤帝庙未解之谜:石柱刻龙头凤身鱼尾巴图案
发表时间:2015/11/5 8:59:21
来源:网站
浏览量:260
从各种方志、史书记载中发现,历史上的阳城县,有汤庙380余处,现存的120多处,“这说明汤庙在阳城县的分布范围很广,且很集中,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一个现象。”
帝王崇拜古而有之,但阳城人如此崇拜汤王,不禁让人感到好奇。
在中国历史上,汤因此被尊为先贤、圣贤。商汤之所以被社会公祭,主要还是因为他为民祷雨的事迹。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认为,祭祀商汤的主庙应该就在桑林水之源的析城山。
析城山位于阳城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主峰海拔1889.5米。山顶开阔平坦,方圆20余公里,也就是先秦学者们认定的“3600多年前商汤祷雨的地方”。修建在析城山下悟神岭土岗上的下交汤帝庙尤为引人注目。
解不开的谜团在拜殿东西两侧的廊檐之下,立有12通规格不一的石碑,另外庙内还有21通墙碑。仔细观瞧石碑落款,不乏古代的阳城籍名人:明代大司徒、都察院副都御使、吏部左侍郎李瀚,浙江按察使杨继宗,刑部郎中王瑄及清康熙年间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兼光禄寺正卿田从典,监察御史田嘉谷等。
这些石碑内容多为记载着维修、重修的历史及筹款记录,是研究商汤祷雨桑林及明清时期当地风俗的宝贵资料。“庙内有石柱20根,墙碑、石碑、石刻计93通,壁画16幅,线刻40余平方米。”这些数字,给许嘉舜带来无穷无尽的疑惑和遐想。在他眼里,庙中的建筑、碑刻、线刻图案、壁画甚至每根石柱,都有段离奇的故事。
广渊殿前廊的4根石柱,周身刻有16幅石雕线刻图案。在东面的一个廊柱上,一幅龙头凤身鱼尾巴的图案令人不解,与其他廊柱上的化生童子、儒士及龙凤花鸟图案迥异。许嘉舜说,有人认为这是武则天的化身,“这是明代重修时一个叫李全的人捐献的。他为什么要设计这样奇特的图案呢?”
据庙内碑文记载,原来的拜殿是靠四角之石柱,四根粗大木相连,是四面无墙的无梁殿宇。清代重修时,却无法恢复原样。为保证安全,只好在殿顶加了一根大梁,下面又多加了两根石柱,6根木柱。许嘉舜说,古庙宇中很少出现断梁断柱,而拜殿南面的舞楼大额枋,不知为何分为三截,“为何将本是整体的大额枋搞断再续接起来,真让人费解。”
广渊殿的两根金梁,为小头直径0.62米、长约9米的荆木大梁。广渊殿、拜殿及舞楼共用石柱20根。在晋城境内,许多地方修建庙宇所用石柱就地取材,多为砂石柱材质,而下交汤帝庙的石柱均为青石。“这些石柱高超过3米,周粗1.67米,每根石柱重得上千斤。”许嘉舜感到疑惑:“荆木大梁、青石来源何处?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搬运、加工、安装?”“听说过一座庙宇里有两座舞楼的吗?”许嘉舜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原来,除断梁断柱的舞楼外,现在的拜殿其实是座“舞厅”。
据晋城市博物馆馆长张广善解释:晋城现存的明清时期庙宇中,拜殿一般都建在正殿之前或紧挨正殿的位置,距离很近。下交汤帝庙拜殿居于庙宇中央,位置很尴尬,“建得有些不合情理。”张广善从拜殿的现状与材料的使用、位置和形制等方面考察分析后做出推断:这座拜殿原来应当是用于祭祀、表演乐舞的“舞厅”,只不过是后来的建造者,把原来只供神看的表演场所,移到了院子的中间,直至后来演变为拜殿,于是,下交汤帝庙就出现了一高一低两座舞楼。
States have problems by
payday loan process you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