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
发表时间:2015/11/5 8:59:21
来源:网络
浏览量:351
平凉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华里处,是甘肃道教第一名山。这在道教还未形成以前,平凉控恫山就有道家神仙隐居修炼,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上自帝王,下至民间,都知道这座名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秦皇、汉武都曾到过这里。在《庄子》一书中记有,据说,黄帝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很有道行,便竭诚去问“至道之精”和“治身之道”。广成子答复说:“至道之精,渺渺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故精,可以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形未尝衰”。广成子的回答,正是道祖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和“形神相守,长久之道”的意思。黄帝听了这番回答,认为广成子“与天合德”。从此崆峒山之名大振。山上广成子炼丹的“玉丹泉”和天梯旁石壁上镌刻的“黄帝问道处”至今犹存。
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西至于空同(即崆峒),登鸡(一作笋)头”。史记正义和索引中,都说鸡头是崆峒的别名。《禹贡》说筹头为径水所出。实际到过崆峒山的人,都知道崆峒山和鸡头山同出一脉,鸡头山是同崆峒紧相接连的另一山峰;而径水源出现在宁夏回族白治区径源县北面河西边的老龙潭,流经崆峒峡东去。
据传崆峒山有玄鹤(仙鹤)世居东岩洞中,顶冠丹砂,缁衣玄裳,翱翔云表。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帝尧甲申年有双玄鹤出现,“至是屡见于世”。在我国,道教名山叫岭酮的有好几处,而以有鸡头山与玄鹤的地方,为道教真山。平凉峻酮山既有玄鹤,又连鸡头山,当为道教发祥地之一。
平凉崆峒山上,庙观甚多,形成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相传秦、汉时期,就有道人开始筑场修炼。魏、晋、南北朝时代,道教在甘肃广为传播,崆峒山更为盛行。唐、宋、元、明、清各代,山上庙观都有增修和扩建;其间也因兵资和灾害,不断地毁绝。到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下令按武当山规制修筑宫观。从此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当时全山有较大庙观四十二座,总称八台(即东、西、南、北、中、天台、灵龟台、八仙台)、九宫(即紫霄、飞升、五龙、遇真、老营、太和、王母、静庆、询道)、十二院等。十二院中为十方院(即大寺),唐时为“真乘上院”,系佛教僧侣所居。此外,还有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朝阳洞,许米仙洞、磨针观、一七真观等道教胜迹。
崆峒山上这些宫观洞寺,有不少趣闻和传说。如说山前的望驾山,是黄帝驾临处;山下十里处的撒宝寨,即今石头寨,是秦始皇慕广成子之名来岭恫山,因山路陡险不敢攀登而折回的地方;东台下绝壁处的鹤洞,洞口约高五丈,宽一半,深不知多少。相传洞中的玄鹤。原系广成子使用的仙贵,打发去龙宫提取玉液琼浆,与玉女发生恋情,广成子察觉,打入洞中变为玄鹤的。民国二十四年间,国民党要员于右任、邵元冲相继游山,都曾见了玄鹤,一时传为佳话。当时平源的《新陇日报》还作了专题报道。还有磨针观,传说广成子修道失去耐心,想下山还俗,行至磨针观,见一老枢在石头磨铁扁担。他问磨这干什么老枢答以磨成绣花针,他问何时才能磨成老抠说:“铁担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广成子大悟仍返山修行,终归成功。或说老枢即王母娘娘显身。东台的招鹤堂,有当年于右任游岭酮时手书“招鹤堂”三个大字匾额,悬挂门首。两边对联为:“白云依稀归去;玄鹤想像飞来”。上天梯路左的玉女洞。上镌“黄帝问道处”五个大字,为四川人张联奎书;右镌“西镇奇观”四个大字,为山西人郭之琼题。峻啊前山麓的问道宫,是唐代为纪念黄帝问道之事而修建的,元、明均币修过。建国后因修蓄水库而拆迁。
除以上外,道教名胜还有月石峡,羽仙峰、空心峰、棋岭、绣球峰、仙人桥、鹦子翻身、垂珠洞、归云洞、黄龙泉、丹梯岩等。尤以开凿峭壁攀登山顶之“天梯”,更为独特。原建石瞪378级,可通天台,直达山顶,经年久磨损,干1982年重新修复为366级。石级两旁竖“大降差”铁柱,柱上系以铁链,便于安全攀登。
崆峒山庙观楼阁。都很壮观。梅个台都是山之主峰。南台较低,天台最高。天台更为全山主峰之冠。登.临其上,真是“悬空千仞,下临深谷”。如天色晴朗,一日可望径川及陕西的长武平原。这里的殿台楼阁,比其他各台更是富丽堂皇“太和宫”,是一个总建筑群,为全山之首。
明、清和民国时代道教鼎盛时期,山上大小宫观达到120多座,先后立石碑计40余通,锅、炉、钟、磐、铜像及各种道教法器、名家书画很多。十年动乱后,寺庙仅存太和宫和紫霄宫,其余都变成瓦砾;石碑仅残存韩妃碑、张三丰应诏碑,觉罗昌善题诗碑。法器书画等,现仅存百余件(其中有明代背光镜保存在平凉文化馆),损坏状况难以数计。
崆峒以历来为信奉道教的群众朝拜参访的地方。每年道教节日,各地善男信女,上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农历四月八日更有盛大庙会。山上道人建国前不下百人。著名修炼道士姓名可考者,有唐代诗人伍符。他云游崆峒三年,遇白免老人,授以神枕法,日上饮泉水三碗,不食五谷蔬菜,随侍老人于石洞中,绝烟火,与老人同登仙而去。宋朝的宋披云,访道遇纯阳(吕洞宾)真人,授以金丹,了道于峡恫山,世一号披云真人。朱有(友),宋朝径川人,少好道,曾居崆峒山修炼。元朝道士贺志贞,久居真人洞修炼。黄居士,元朝末年人,为显宦,好道,见世乱弃官入崆峒,不与人往来。得重阳(王中孚)真人修道口诀,子饮月华,午餐日精,九年脱化。张三丰,辽东人,名全一,又名君宝,三丰系号,明史有传。明太祖、成祖皆求之不得,英宗时,赠为真人,《崆峒山志》载:成化间,游居崆峒,人皆不知。崆峒山历来为全真龙门派道人修持之地。 “龙门派”弟子在山修炼传承直到现在。其开山真人苗清阳,按龙门派百字传代派单为第十代,现已传至第30代。 崆峒山虽为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教庙宇和僧侣。这是历史上“三教合一”形成的。
崆峒僧道,历史上曾有争执。主要的如元代曾一度归国师僧侣所管。明初仍改归道士爷理。万历后,改建寺院庙观,均由道人接管。
建国后,仅西台栖云寺,北台莲花寺及新建茶庵寺住持由和尚担任。民国初年崆峒最兴旺时期,庙宇林立,佛道并存,很吸引游人。一些文人、书画家也常往崆峒山,例如一九四六年西安金石书画家陈尧廷同平凉同行十多人住紫霄宫,集体创作巨幅山水画一轴,书甲骨文数帧,精裱储存,可惜俱坏于“文革”浩劫<转载者注:准确的说,崆峒山古建筑群遭浩劫的时间,是江青等人被抓后的1977年.当时,县政府某局为扩建办公、任宅用房,发出通告,让各地农民上山拆寺庙,然后坐地低价的收购从崆峒山寺庙拆来的木料.因是政府行为,农民又有利可图,顿时出现了抢拆狂潮,不多久,数千年的全山八台(即东、西、南、北、中、天台、灵龟台、八仙台)、九宫(即紫霄、飞升、五龙、遇真、老营、太和、王母、静庆、询道)、十二院等。十二院中为十方院(即大寺),及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朝阳洞,许米仙洞、磨针观、一七真观等道教胜迹古建筑群,被破坏成一片废墟>。
崆峒山上现由地方政府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的,有太和宫和龙隐寺。住有道士十二人。成立了以甘肃省道协常务理事叶理禄道长为首的崆峒山道协筹备小组,负责管理道观。几年来一些道观已经修复。平凉园林处也在山上设置了管理机构,同道人一起共同保护林木风景。
在最近召开的甘肃省道教第二次代表会议上,老道长叶理禄又当选为常务理事。崆峒山的道教活动,正按照甘肃省道教协会第二届会议精神,沿着新的方向发展。崆峒山因为风景壮丽,既是几千年来的道教名山,又是甘肃省的旅游胜地。现在水电俱已上山,中外游客,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