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下龙湾
关于越南的风景,从文人笔下领略过太多,当我被这些撩人的文字引诱到越南后,让我觉得新奇有趣的却是那些风景之外的风景。
戴绿帽子的男人很神气
在游客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有两个性别不同的越南人,其外表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那么你只要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绿帽子的是男人,戴白帽子的是女人。这说法一点不错,在越南,大凡戴帽子的男人都戴绿帽子,大凡戴帽子的女人无一例外地戴着白帽子。越南的白帽子形状很像我们先人所戴的尖顶斗笠,用一种热带植物的叶片编织而成。因为颜色泛白,越南人便称它为白帽子。
越南女人戴白帽子,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并不奇怪,但对越南男人头上的绿帽子就不能不让我们大跌眼镜了。
在越南大街小巷的商店里,绿帽子是最走俏的商品之一。不论城乡,大凡是男人,十有八九都戴着顶绿帽子。
绿帽子在越南没有中国式的贬义概念,它是战争的产物。越南在二三十年前是个战事不断的国家,那时的越南男人大多有过当兵的经历,为防止子弹击中头部,就选择了与草木颜色相同的绿色材料做帽子来隐蔽自己。也许是为了纪念,也许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绿帽子虽然在和平年代失去了防御和隐蔽功能,但越南男人依然衷情于它,让它成为永恒的标志和永不过时的时尚沿袭下来。
戴绿帽子的越南男人个个显得很骄傲、很神气。因为在越南女人的心目中,戴绿帽子的男人就算不是保家卫国的功臣,也该是功臣的崇拜者。所以越南男人有理由在和平年代仍然受到女人的爱戴和保护,不下地干活,不从事体力劳动。所以,我们看到的越南男人总是戴着绿帽子骑着摩托招摇过市,或者抱着双手四处闲逛。
绿帽子虽然盛行于越南,但中国的“绿帽子”含义越南人并不懂。不过,在我们这次旅行中,不知谁当了“叛徒”,把中国的绿帽子内容出卖给了越南导游。我们离开越南那天,有人对导游说,我们就要告别了,你总得送我们一件礼物吧。导游立马就回敬道:“好啊,我们越南最盛产绿帽子,我送你一顶绿帽子吧。”
眼花缭乱摩托车
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为壮观之势的,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美国的汽车、中国的自行车、威尼斯的“贡多拉”之外,就该是越南的摩托车了。
在越南的街道和公路上,你很难看见小轿车,大巴、中巴、出租车也不多见。市内有小而简陋之极的公共汽车站台,但很少有人在这里等车。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摩托车。
随意走进越南的任何一座城市,你都会被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所包围,街道两边停放的成行成排的摩托车,街道之中流动的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即使住在高层酒店,你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包围,摩托车的轰鸣声总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你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车淹没,只有乖乖地站在马路的一边看着滚滚而来的摩托车潮发呆的份儿。
米饭不如米粉
一次吃早点时,越南导游突然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喜不喜欢吃米粉啊?我看看碗里薄面条似的白米粉如实相告:我很少吃米粉的但觉得你们越南的米粉很对味口;可你们的米饭就不敢恭维了,闻之不香食之无味,和我们中国的米饭差远了。
说完,看看导游,发现他脸上的神情有点尴尬。后来才知道在越南,“米饭”、“米粉”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词语,除它们本身的意义外,幽默的越南人还赋予了它们新的指代,那就是“老婆”和“情人”。这样的指代意义,我这个中国人自然是不懂的,所以我把导游的问话理解为实问,而导游却把我的实答理解为我喜欢越南的情人,而不喜欢越南的老婆了。
越南人为什么会把老婆比作米饭而把情人比作米粉呢?导游说,答案就在米饭和米粉的特点上。米饭和米粉是越南人每天必吃的主食。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有了过剩的大米就会有吃不完的大米饭,大米饭吃多了自然就腻,加之热带的早熟稻米做的大米饭本身就味如嚼蜡,久而久之更让人厌烦之至。于是就会想法子换换口味,于是就有了越南人特制的米粉。这米粉比云南的米线嫩,比广东的米粉白,透明而有韧性,再以鸡丝汤调之,哇噻!那味道啊,真是不错!
想想这米饭和米粉的不同,再对照男人对老婆和情人的心态差异,还真觉得有点意思。
魅力无穷中国风
在越南,我常常忘了自己身在异国。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越南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早年汉字汉语曾在这里风行,虽然后来法国殖民统治者强行推行法文,并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元素的本土文字,但是,汉语和中国文化仍在这里根深蒂固。
在河内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公路沿线,随处能见到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寺庙的门联一律是用漂亮的汉字书写,对仗工整,韵律严谨。走在大街上,各家各户、旅馆、饭店乃至办公机关的门窗上,都有抢眼的金童玉女图、寿星福禄图,还有“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开门大吉”、“出入平安”之类的中文吉语。
越南人还有学中文为时尚,一知道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就有一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来和我们搭茬,想和我们练练中文对话,就像在国内有的人采取这种方式学英
语一样,倒是很让我们得意了一把。(邢世嘉)
越南·四苗条越南最大特点是国土形状非常狭长,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仅50公里,全国地形呈“S”型。
游客往往有个错觉,以为到了首都河内便可说到过越南了,其实不然,河内在越南的北方,只是一个政治中心而已,其经济中心在南方,即胡志明市(西贡),从河内到胡志明市还有上千公里的路程。越南的导游经常告诉游客:越南有“四苗条”———国土苗条、道路苗条、房子苗条、姑娘苗条。
越南的道路也和越南国土一样,细细长长,大部分正处于建设之中。从海防到河内的公路是越南最完善的道路之一,但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级公路。180公里的路程,其中要摆两次渡,需3个小时。
越南的房子外观大部分被粉饰成了浅黄色,这是法国殖民地统治期间遗留的痕迹,从河内的主席府到普通民居,一律以黄色为尊贵之色。此外,由于越南雨季多,农村的民居外墙还有的被涂成了黑色,其实这是为了防潮而涂的沥青。不过越南的房子“横向发展”的很少,即开间很小,而多呈“纵向发展”趋势,一般为3至4层,这也就是“房子苗条”的缘由。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4个民族,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也称越族)。京族姑娘身材苗条,其头戴斗笠,妩媚多姿的倩影是越南观光机构对外宣传越南旅游业的“形象使者”。
越南·四大怪
越南除了“四苗条”之外,在旅途中还经常见到“四大怪”,即:男人绿帽头上戴,女人手帕往脸盖,人力车子倒着踩,花钱要用大麻袋。
越南的大部分男人由于“军人情结”,都喜戴绿色的帽子。这种帽子十分受用,平时可遮风避雨,战时可充当装物盛水的器皿,因此深受喜爱。至于越南的妇女将手帕盖在脸上,主要也是为了起到挡风防沙的作用。越南的人力车(即我们常说的三轮车),是乘客在前,车夫在后,据说这是根据当时法国殖民者的意图设计的。因为车夫在前,用力踩车,身上臭汗淋漓,微风一吹,乘客难免闻到,于是改成现在的结构,既可避免闻到车夫的臭汗,又可在观景中视线不受妨碍,真所谓两全其美。至于在越南花钱,由于1万越南盾仅相当人民币7元,当然“花钱要用大麻袋”。美丽的下龙湾
关于越南的风景,从文人笔下领略过太多,当我被这些撩人的文字引诱到越南后,让我觉得新奇有趣的却是那些风景之外的风景。
戴绿帽子的男人很神气
在游客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有两个性别不同的越南人,其外表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那么你只要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绿帽子的是男人,戴白帽子的是女人。这说法一点不错,在越南,大凡戴帽子的男人都戴绿帽子,大凡戴帽子的女人无一例外地戴着白帽子。越南的白帽子形状很像我们先人所戴的尖顶斗笠,用一种热带植物的叶片编织而成。因为颜色泛白,越南人便称它为白帽子。
越南女人戴白帽子,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并不奇怪,但对越南男人头上的绿帽子就不能不让我们大跌眼镜了。
在越南大街小巷的商店里,绿帽子是最走俏的商品之一。不论城乡,大凡是男人,十有八九都戴着顶绿帽子。
绿帽子在越南没有中国式的贬义概念,它是战争的产物。越南在二三十年前是个战事不断的国家,那时的越南男人大多有过当兵的经历,为防止子弹击中头部,就选择了与草木颜色相同的绿色材料做帽子来隐蔽自己。也许是为了纪念,也许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绿帽子虽然在和平年代失去了防御和隐蔽功能,但越南男人依然衷情于它,让它成为永恒的标志和永不过时的时尚沿袭下来。
戴绿帽子的越南男人个个显得很骄傲、很神气。因为在越南女人的心目中,戴绿帽子的男人就算不是保家卫国的功臣,也该是功臣的崇拜者。所以越南男人有理由在和平年代仍然受到女人的爱戴和保护,不下地干活,不从事体力劳动。所以,我们看到的越南男人总是戴着绿帽子骑着摩托招摇过市,或者抱着双手四处闲逛。
绿帽子虽然盛行于越南,但中国的“绿帽子”含义越南人并不懂。不过,在我们这次旅行中,不知谁当了“叛徒”,把中国的绿帽子内容出卖给了越南导游。我们离开越南那天,有人对导游说,我们就要告别了,你总得送我们一件礼物吧。导游立马就回敬道:“好啊,我们越南最盛产绿帽子,我送你一顶绿帽子吧。”
眼花缭乱摩托车
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为壮观之势的,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美国的汽车、中国的自行车、威尼斯的“贡多拉”之外,就该是越南的摩托车了。
在越南的街道和公路上,你很难看见小轿车,大巴、中巴、出租车也不多见。市内有小而简陋之极的公共汽车站台,但很少有人在这里等车。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摩托车。
随意走进越南的任何一座城市,你都会被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所包围,街道两边停放的成行成排的摩托车,街道之中流动的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即使住在高层酒店,你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包围,摩托车的轰鸣声总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你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车淹没,只有乖乖地站在马路的一边看着滚滚而来的摩托车潮发呆的份儿。
米饭不如米粉
一次吃早点时,越南导游突然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喜不喜欢吃米粉啊?我看看碗里薄面条似的白米粉如实相告:我很少吃米粉的但觉得你们越南的米粉很对味口;可你们的米饭就不敢恭维了,闻之不香食之无味,和我们中国的米饭差远了。
说完,看看导游,发现他脸上的神情有点尴尬。后来才知道在越南,“米饭”、“米粉”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词语,除它们本身的意义外,幽默的越南人还赋予了它们新的指代,那就是“老婆”和“情人”。这样的指代意义,我这个中国人自然是不懂的,所以我把导游的问话理解为实问,而导游却把我的实答理解为我喜欢越南的情人,而不喜欢越南的老婆了。
越南人为什么会把老婆比作米饭而把情人比作米粉呢?导游说,答案就在米饭和米粉的特点上。米饭和米粉是越南人每天必吃的主食。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有了过剩的大米就会有吃不完的大米饭,大米饭吃多了自然就腻,加之热带的早熟稻米做的大米饭本身就味如嚼蜡,久而久之更让人厌烦之至。于是就会想法子换换口味,于是就有了越南人特制的米粉。这米粉比云南的米线嫩,比广东的米粉白,透明而有韧性,再以鸡丝汤调之,哇噻!那味道啊,真是不错!
想想这米饭和米粉的不同,再对照男人对老婆和情人的心态差异,还真觉得有点意思。
魅力无穷中国风
在越南,我常常忘了自己身在异国。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越南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早年汉字汉语曾在这里风行,虽然后来法国殖民统治者强行推行法文,并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元素的本土文字,但是,汉语和中国文化仍在这里根深蒂固。
在河内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公路沿线,随处能见到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寺庙的门联一律是用漂亮的汉字书写,对仗工整,韵律严谨。走在大街上,各家各户、旅馆、饭店乃至办公机关的门窗上,都有抢眼的金童玉女图、寿星福禄图,还有“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开门大吉”、“出入平安”之类的中文吉语。
越南人还有学中文为时尚,一知道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就有一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来和我们搭茬,想和我们练练中文对话,就像在国内有的人采取这种方式学英
语一样,倒是很让我们得意了一把。(邢世嘉)
越南·四苗条越南最大特点是国土形状非常狭长,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仅50公里,全国地形呈“S”型。
游客往往有个错觉,以为到了首都河内便可说到过越南了,其实不然,河内在越南的北方,只是一个政治中心而已,其经济中心在南方,即胡志明市(西贡),从河内到胡志明市还有上千公里的路程。越南的导游经常告诉游客:越南有“四苗条”———国土苗条、道路苗条、房子苗条、姑娘苗条。
越南的道路也和越南国土一样,细细长长,大部分正处于建设之中。从海防到河内的公路是越南最完善的道路之一,但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级公路。180公里的路程,其中要摆两次渡,需3个小时。
越南的房子外观大部分被粉饰成了浅黄色,这是法国殖民地统治期间遗留的痕迹,从河内的主席府到普通民居,一律以黄色为尊贵之色。此外,由于越南雨季多,农村的民居外墙还有的被涂成了黑色,其实这是为了防潮而涂的沥青。不过越南的房子“横向发展”的很少,即开间很小,而多呈“纵向发展”趋势,一般为3至4层,这也就是“房子苗条”的缘由。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4个民族,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也称越族)。京族姑娘身材苗条,其头戴斗笠,妩媚多姿的倩影是越南观光机构对外宣传越南旅游业的“形象使者”。
越南·四大怪
越南除了“四苗条”之外,在旅途中还经常见到“四大怪”,即:男人绿帽头上戴,女人手帕往脸盖,人力车子倒着踩,花钱要用大麻袋。
越南的大部分男人由于“军人情结”,都喜戴绿色的帽子。这种帽子十分受用,平时可遮风避雨,战时可充当装物盛水的器皿,因此深受喜爱。至于越南的妇女将手帕盖在脸上,主要也是为了起到挡风防沙的作用。越南的人力车(即我们常说的三轮车),是乘客在前,车夫在后,据说这是根据当时法国殖民者的意图设计的。因为车夫在前,用力踩车,身上臭汗淋漓,微风一吹,乘客难免闻到,于是改成现在的结构,既可避免闻到车夫的臭汗,又可在观景中视线不受妨碍,真所谓两全其美。至于在越南花钱,由于1万越南盾仅相当人民币7元,当然“花钱要用大麻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