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已是春意盎然的二月,来到广东开平自力村,还没进村,就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阵阵花香,带着好奇,兴奋的顺着田间小道走近村子,进入眼帘的是在广阔的田野上错落有致的矗立的各种奇异独特的碉楼,原野里油菜花开的正旺,黄色花海遍布了整个田野,还有水红色的三角梅等各色花朵也开的娇艳无比,天空很蓝很蓝,漂浮着的云儿也洁白飘逸,一个很美的、别样的世外桃源。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广东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据记载:2005年7月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11月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4月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07年6月28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力村碉楼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错落有致,保存完好,四周良田万顷,踏着田间小道直入村内,看着这一座座略带有神秘感的碉楼,顿有世外桃源之感。
在一片油菜花海中,观看各色碉楼,行走在田间小道上,阳光暖暖的照在大地上,顿时心情变得很惬意很舒畅。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融合,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尤其喜爱房檐及外墙四周的雕花,色泽艳丽,雕工精湛,色彩搭配协调,既有中国传统的韵味,也有西方建筑的影子,很有特色。
据资料记载:鸦片战争后,百姓生活困苦,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力,来华招募劳工,开平地区很多人背井离乡,到国外谋生,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自力村的人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旅居海外的,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多从事餐饮、制衣、洗衣、杂货等待业,侨汇为该村村民主要生活来源之一,以后一个带一个,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回来购田置业,尔后又返回国外,如此循环往复,中国人强烈的“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 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兵荒马乱,盗贼猖獗,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
绿树红花林荫小道之中,一座座碉楼矗立其中,尤其显得独特,这一所所碉楼之中,肯定有其主人家各种各样的,或心酸或幸福的故事和人生吧。
开平作为建筑之乡,20世纪初期就拥有一批较早掌握西方建筑工艺和建筑构件的工匠,客观上为碉楼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建造时综合了美观、居住、防卫等功能,自力村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楼体开展、门窗开敞,均为铁制,为了防贼,庐的前后门上方开枪眼,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国内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
铭石楼楼主在美国谋生,致富后花巨资建了这座碉楼,它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间碉楼。最精美的碉楼,该楼高六层,首层为厅房,二~四层为居室,第五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春意盎然,绿树红花,寂静的原野,纯净的天空,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
在自力村,和当地的人聊起自力村碉楼,他们给我介绍说: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后面悬挑等式样,说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防御器械,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配置水枪的目的是,因水枪里装有碱水,当土匪靠近楼体时喷射匪徒的眼睛,使其丧失战斗力,知难而退,为了增强自卫能力,很多妇女都学会开枪射击。
自力村碉楼布局为零星状,与周围自然环境非常协调,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上去,都很美的样子。

这里建的碉楼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这其中一定蕴含了房主的爱好、寓意和期望吧。

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无意识的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这无疑是学以致用,将中西方建筑艺术运用到了实际建筑当中,并融汇贯通。
这里的碉楼和中国内地的传统建筑截然是两种风格,也是将西方建筑风格融汇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当中的一个典范,的确,学习一切先进的事物,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智慧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