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距华中重镇武汉80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100公里,距温泉16公里。刘家桥,是“彭城世家”、“墨庄世家”,又是帝王之后,必将是享誉天下的中国大汉皇族村也!
在咸宁市区南面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聚族而居四个世纪的古民居群落,名叫刘家桥村。这里,青山环绕,清泉潺流,古屋成群,古桥飞架,古木参天,风景秀丽。
刘家桥四处古民居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独木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石拱桥)各一座,刘姓用两座桥和石板路将四处民居及学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老屋依山从下而上成阶梯形建筑,其它则依山伴水而建,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模式。房屋皆为两层建筑,屋内,一进几层,石凳、石沟、石天井。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可谓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青瓦盖顶,垛墙斜伸,从外观看,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俯视屋顶,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尤是刘家廊桥,飞架白泉河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昔日桥东头设有炉灶、木制大茶桶、小竹茶筒。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桥西河沿店铺,可供吃、住、购物。古代和近代,这里是江西、通山,通往咸宁、汉口的主要通道,廊桥上热闹非凡。远望刘家廊桥,古朴典雅,碧葱葱,几株古柳掩映,清悠悠一脉白泉反照,有道不尽的诗情画意。正如廊桥上一副对联所云:“水秀山青古道萦纡墨第,峰回路转小桥飞跨刘家桥。”
刘家桥在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有“墨庄世第”之称。祖人刘如鹤,号阴皋。有句家训:“不求富贵在,但愿子孙贤”。他非常重视教育下一代,老屋和下厂建起后,便建了皋鹤学校,供子孙熟读贤书。据初步统计,刘家桥几十户人家,民国前有举人2人,贡生4人,庠生6人,秀才23人。咸丰年间,贡生刘炳元和庠生刘毓华,父子俩熟读经典,知书达理,曾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经》扁额。据统计,文化大革命前刘家桥村存各类扁额50余块,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四十余块,如今还保存十五块。走进刘家大堂屋,扁额高悬,古韵犹存,不失为一大景观。
刘家桥村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山奇水秀,白泉河在这里形成了一幅古朴典雅的迷人的农家风俗画卷——河水清澈透亮,水中游鱼小虾、螃蟹、石鳗清晰可见;两岸河沿,皆用青石块垒起,民居处巨形块石砌成宽阔的洗衣埠;两道石堰拦河筑起,形成落羞,将瀑布呈现在眼前;堰头上有一水轮车悠悠旋转,几个女人在洗衣埠漂摆着五颜六色的衣裙,一群鸭子在河心戏闹,一农夫站立竹牌上撑篙顺流而下,几个玩童光着屁股在沙洲水边玩耍……
刘家桥村历史上过着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里又是书香门第,民风淳朴,风采独特。至今村里还存留许多古近代用过的工具,如石碾、推砻、纺车、碾槽、榨坊、花轿、竹轿,世袭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近代用具有犁、耙、风车、水车、连枷、晒垫、盘篮、蔑箩、竹笱、石磨、舂臼、水臼、吊锅、火塘等。不少农户家中还保存有祖传的关门床、太师椅、八仙桌、春台桌(书案),上面的花纹图案,雕工精细,形象逼真,精美动人。村里的红白喜事,衣食住行,亦带古朴淳厚色彩。这里真可谓是一个民俗博物馆。
刘家桥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厚的楚南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成千上万游客慕名前来观光,导演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先后有《汀泗桥之战》、《汉正街人》、《守望家园》、《桂花嫂》等剧到这里拍摄外景。目前,古民居群落刘家桥正在开发之中,她将以崭新的姿态,把历史和现实凸现在世人面前,让你目睹她美丽奇特、古朴的风姿,感受她深邃、幽远、厚重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