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大古镇之一的罗城古镇,位于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60公里。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 1628)。走进罗城古镇“船形街”,仿佛时光倒流,把我们拉回300多年前的明代崇桢时代,热情的罗城人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古镇的有趣故事。
1983年在广州国际贸易交流会上,西南建筑设计院展出了空中俯拍到的罗城“船形街”图形,结果该图形在投标中被澳大利亚参会方选中,双方于当年4月草签了协议。不久,由日本、泰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组成的澳大利亚“中国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24公里处的洛克斯市,开始投资建设以罗城“船形街”为母本的“中国城”,占地 9公顷,建筑面积约 3万平方米,使久居深山的明珠——罗城古镇在异国大放光彩。每年都有许多外国游人到罗城古镇考察她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领略这里纯朴的民风。
罗城古镇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明、清两代均是屯兵制夷(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铺”,故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
由于罗城周边地下资源丰富,盛产煤、盐、铁等矿物,吸引了上至成都、乐山,西至沐川、马边、雷波,南至宜宾、泸州的客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客商终年络绎不绝,使罗城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逐渐增加,罗城镇上的宗教、帮会和其它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相继活跃起来。据了解,镇上共建有三宫(南华宫、寿福宫、文昌宫)、五庙(禹王庙、肖公庙、川主庙、灵官庙、星鑫庙),此外还有四座小庙(鲁班庙、大福鼎庙、东岳庙、罗成庙)。外地客商还建有广西、广东、湖北、江西、四川五大会馆。由于历史的原因,所有的庙宇和会馆已全部毁损,只留下遗址可寻。其中硕果仅存的是南华宫门前的一对硕大、精巧的石狮。
罗城坐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现无存)犹如船舵。如果你登高远望,会看见这只气势宏伟、奇异独特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扬帆启航,因而罗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
船形街两侧长廊当地人称为“凉厅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凉厅内是固定的店铺,临街面是摆摊设点的地方,中间有5米宽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地,贯穿全镇。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风雨无阻,所以,在明、清时,人们又称凉厅街为“晴雨市场”。古镇是回民聚居地,清真牛肉系列食品的制作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如干巴牛肉、金丝牛肉、灯影牛肉、麻辣牛肉等久负盛名,做工精细,色、香、味俱全,回味无穷,深受顾客青睐,至今远销省内外。此外,古镇的传统名食尚有“三大炮”、“熨斗粑”、“酒米饭”、“叶儿粑”、“羊肉炖汤”等小吃,均各具特色,味道悠长。
风俗文化
从清朝康熙年间起,罗城古镇就成为回民聚居地。清雍正十一年,镇上就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后几经翻新修葺,有了今天宏大的规模,成为本县乃至邻近几县伊斯兰教教民举行婚、丧、沐浴、讲经、说教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个寺院楠木遮天,环境清幽,建筑工艺精巧,陈设华丽。大门前曾挂有国民党著名将领白崇禧题写的“清真寺”横匾,后被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古镇流传至今的民间传统舞蹈“麒麟灯”,在省内一枝独秀,绝无仅有。表演阵容宏大,有不少高难度动作,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十多年来,古镇麒麟灯队参加了省、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调演和庆祝演出,夺得多项桂冠,为古镇争光添彩。此外,罗城古镇历来习武之风盛行,明、清时开有数家武馆,著名的武师不乏其人。
逢年过节“黄金周”等喜庆日子里,数十里的乡民都来出售农副产品、竹木家具、换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举行庙会时,晚上会点上各色各样灯笼,如:龙形灯、狮形灯、象形灯、牛形为、麒麟灯、守护灯等高悬,使夜色更为美丽迷人,人们在这尽情地品茶、划船、喝酒、吃夜宵、讲评书、听川剧、看灯影戏、观木偶戏或地方民歌演唱,玩龙灯、耍狮子舞,玩纸牌、下棋等伴你度过美好的一夜,充满浓厚的乡土情调,人们心情舒畅地摆龙门阵交流信息。
同时,人们还可在三国时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的独轮货车前或货摊上挑选你喜爱的民间艺术品,绣花围裙、陶瓷玩具、假面具和手工艺品、剪纸花、竹编工艺、观看民间画家和书法家表演书画技艺,如画些福、禄、寿图和书写吉祥如意之类的对联谚语,听一听悠扬的传统的木管弦乐;伴随着鼓点声、交织着起舞和观赏高跷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