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鬼楼”的历史源由与一位名为杨若严的华侨有关:杨若严是一名富豪,他在19世纪中从美国来到澳门后,在今天的烂鬼楼巷与玫瑰里交界处建了一列西式楼房,并命其名为“兰桂楼”,而面向玫瑰里的一边则建有阳台(澳门人称之为“骑楼”);今天玫瑰里又被称为“骑楼街”,便是因此而得名。由于中国人称呼西洋的东西为“鬼”,而兰桂楼是为西式建筑,故兰桂楼又被称为“鬼楼”。
烂鬼楼巷与玫瑰里交界及至杨若严返回美国,并将兰桂楼出售。由于当时澳门的“卖猪仔”行业(把华人贩卖出国充当劳工的行业)正值兴盛,所以“猪仔馆”纷纷在澳门设立,而兰桂楼也便被一名经营卖猪仔的商家买下;这位商家名叫汪茂,是一位从马来西亚来的华侨,专门经营把华工(猪仔)贩卖至古巴哈瓦那的生意;汪茂买下兰桂楼后便将其作为猪仔馆,并把准备出国的“猪仔”都囚在这里。后来一场大火把兰桂楼焚毁,并烧死30多名“猪仔”,而火灾后兰桂楼也被荒废,形成一片废墟;由于澳门人习惯上把损毁的东西形容为“烂”,是故便把兰桂楼的又称“鬼楼”前面再配上个“烂”字,变成“烂鬼楼”;这一方面强调兰桂楼的残破,另一方面取其正名的谐音(粤语中“烂鬼”和“兰桂”谐音)。
1869年7月26日澳葡政府有关当局刊宪命名街道时,便把兰桂楼门前的街道命为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