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曾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博物馆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和不定期的临时展览。博物馆现藏陶瓷枕多达400余件,制作年代由唐迄民国,以宋、金为主,数量之多、品质之精、窑口之广在国内同类收藏品中均属罕见。
一、展馆规模
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超过175万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截至2013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缕玉衣"。墓中出土蓝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义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
二、大事记
历史沿革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科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
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于2010年前完成周边地带系列改造规划。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设施配套与环境整治三方面着手对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修建改造。恢复象岗山原有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历届首席行政领导:副馆长、馆长司徒裕(1987-1988.10、1988.11-1991.10);副馆长黄志宾(1991.10-1991.12),馆长萧亢达(1991.12-1993.12);副馆长谭庆芝(1993.12-1997.12);副馆长、馆长李林娜(1997.12-2001.12、2002.1-2012.1);馆长吴凌云(2012.2-至今)
名人来访
1987年8月,著名学者贾兰坡等在鉴赏出土文物。
1988年2月8日,商承祚先生到馆参观。
1988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到馆参观。
1988年9月21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来馆参观。
1989年3月30日,新西兰外交部长一行到馆参观。
199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胡乔木偕夫人到馆参观。
199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广州市长黎子流的陪同下来馆参观。
1991年9月21日,意大利总理安德列奥蒂偕夫人一行在李岚清副总理的陪同下到馆参观。
1991年10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到馆视察。
1991年11月6日,法国总理希拉克到馆参观。
1992年1月18日,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到馆参观。
1993年5月12日,莫桑比克总理马顺龙来馆参观。
1993年11月8日,德国联邦参议员主席、不来梅州州长参观后与李龙章副馆长等合影留念。
1994年2月28日,美国前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在听萧亢达馆长讲解南越王墓墓室原址的情况。
1994年3月4日,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等陪同下参观本馆。
1994年3月10日,奥地利施特劳斯交响乐团一行到馆参观。
1996年5月11日,法国前总理巴拉迪尔到馆参观。
1997年6月28日,泰国公主诗琳通参观本馆。
1998年3月1日,圣马力诺共和国执政官扎费拉尼阁下及夫人来馆参观。
199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等一行参观主体陈列楼。
2003年11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在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石安海陪同下到馆视察。
2004年4月29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思想文化部部长阮科恬一行9人在中宣部副部长和省外办的陪同下,来我馆参观。
2005年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顾问、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贝绍院士,科教组织公关部艾利兹维女士在文化局陈玉环副局长、申报办吴凌云的陪同下来馆参观。
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郭树清副行长在省人民银行行长的陪同下来馆参观。
2005年4月5日,国务院政治局常委陈至立、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领导在市委书记林树森、市长张广宁的陪同下来馆参观。
2005年8月1日,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在市委书记林树森等领导的陪同下来馆参观。
2005年12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吴青女士、陈恕、沈龙朱(沈从文之子)来馆参观。
2006年3月26日,著名物理学家、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中大校长的陪同下来我馆参观。
2006年3月28日,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奇木格在省人大主任、市人大主任陪同下来我馆参观。
2006年12月28日,清史专家阎崇年来馆参观。
2007年10月19日,原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来馆参观。
2007年12月6日,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来馆参观。
2008年7月17日,国家民航总局局长李家祥来馆参观。
三、常设展览
文物展
南越王赵眜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随葬品一万余件,以玉器中墓主身穿的“丝缕玉衣”为中国考古首次发现。青玉角杯、十一套组玉配饰、五十八件玉剑饰等都是汉玉中的重大发现。铜器中刻有“蕃禺”铭文的鼎、刻战船纹的提筒和刻有“文帝九年”铭文的句鑃都至为重要。还有古波斯银盒、蓝色平板玻璃牌饰等大批珍品。出于墓主身上的龙钮“文帝行玺”金印和“赵昩”玉印,确证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墓室内外还发现十五个殉人。本展览分为五个单元:文帝金印、主室瑰宝、墓中殉人、御库藏珍、钟鸣鼎食。
瓷枕展
现有馆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时期为多,釉色五彩纷呈,造型多式多样。窑口以唐宋以来北方产区的河南、河北为主,有巩县窑、磁州窑、登封窑、宝丰清凉寺窑、定窑、耀州窑以及南方的长沙窑和景德镇窑等。这批陶瓷枕数量之多,品类之众,窑口之广,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为了表彰香港著名文物鉴藏家杨永德先生的爱国情怀,1993年博物馆还特设专门展厅展示其捐赠的两百多件陶瓷枕,按年代和窑口进行分类陈列,反映了陶瓷枕的源流和兴盛情况。
玺印
“文帝行玺”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点以龙为钮,黄金铸成,僭称帝玺,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右夫人玺”金印
边长:2.15厘米 宽:2.15厘米 通钮高:1.5厘米 重: 65克 “右夫人玺”金印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但为四个夫人中唯一黄金印玺。金印以龟为钮。按照汉代礼制,夫人是皇帝和诸侯王妃妾的称号,可以推断,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国后宫的妃妾。右夫人的随葬品数量多、品质精。汉代以右为尊,说明她应是诸妃之首。
金银器
象牙卮
高:5.8厘米 厚:0.3厘米这件象牙卮出土时被装在一个漆木酒杯内,整体成圆筒形,卮盖内针刻有凤鸟、飞雁纹,盖身刻有四只独角神兽,神兽张口回首、姿态威猛,画面用红蓝两色相涂,更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效果。这件针刻填色的象牙制品是第一次发现,是一件匠心独运的针刻线画精品。
七星纹银带钩
通长8.3cm,宽2cm,钮径1.6cm。带钩作龙体造型,钩首的头简化成人脸形,钩身饰七星纹,作北斗星座图形排列。
杏形金叶
高4.6cm,宽4.4cm,重2.55克。共出8片,是覆盖墓主脸上的“瞑目”的饰物。匈奴墓中多有发现,此应为秦兵平南越时带来的。
银盒
通高12.1cm,腹径14.8cm,器重816.4克。墓主装药的器物。身盖相合呈扁球形,小铜圈足。器表主纹为对向交错的蒜头形凸纹,锤而成。为西亚古波斯帝国的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件海外舶来品,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根据汉代银器的特点,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圈足,还在器身上留下了许多铭文。西汉时期,广州已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金花泡
直径1.1cm,高0.5cm。为墓主人所穿“珠襦”上的纹带饰物,制作技艺极精。最早见于两河流域,大概是西方经海路传来的“舶来品”。
玉器
角形玉杯
高18.4cm,口径5.8—6.7cm。青玉,半透明。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汉代之绝品。
丝缕玉衣
长173cm。殓服,用2291块玉片,由丝线编缀而成。是发现的第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玉舞人
高3.5cm,宽3.5cm,厚1cm。运用了圆雕、线雕、透雕等技法,为首见的汉代圆雕人物作品。
珍珠枕头
在墓主玉衣头套下的丝囊内装了470颗珍珠,珍珠直径0.1一0.4厘米,是未经加工的天然珍珠,专家们分析是一个丝囊珍珠枕头。有人说珍珠具有镇静、美容和辟邪的作用,像现代人喜欢戴珍珠项链一样,珍珠枕头垫起头来也是很惬意和舒服的。用珍珠做成枕头,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尚属首次。另外,在主棺室“头箱”中,原盛于一个大漆盒内,有重量为4117克的珍珠(出土时漆盒已朽,珍珠散落满地)。
墓主组玉佩
长60cm。配挂在胸前的装饰品,由玉、金、煤精、玻璃等不同质地的32件器物组成。是研究汉代组玉佩的珍贵资料。
右夫人组玉佩(A组)
由9件玉佩饰、10粒金珠和1粒玻璃珠共20件组成,是诸妃7套组玉佩中最精美的一套。
右夫人组玉佩(B组)
由7件玉佩饰组成。其造型和雕刻工艺为本墓出土组玉佩中最精美的。
青铜器
船纹铜提筒
高40.7cm。酒器。腹部的主纹为四条首尾相连的战船,似是描绘打了胜仗凯旋而归的情景。
六山纹铜镜
直径21cm。主纹为六个山字图案,是中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六山纹铜镜。
铜勾鑃
一套8件,最大者通高64cm,重40公斤;最小者通高36.8cm,重10.75公斤。古吴越乐器。“文帝九年 乐俯工造”为墓主赵眜继位后第九年(即前129年)南越国乐府所铸。
“蕃禺”铜鼎
通高21cm,腹径21.5cm。蹄足,仿汉鼎造型。器表刻“蕃禺 少内”等13字。蕃禺(今广州)是秦汉南海郡治和南越国都城。
越式铜鼎
通高14.5cm,腹径13.2cm。敛口,平底,上腹有两长方形耳,底侈立三扁形直足,足面有棱线。器身有竹笥痕迹,出土时内有一铜勺。
越式铜鼎
通高54.5cm。腹径44.68cm。炊器。大平底,直形长扁足,面有三道棱。直耳与器身同铸出。属大型的越式鼎。
陶器
扁圆陶响器
直径8.8—9.5cm,厚4—4.5cm。
错金铭文铜虎节
古代乐舞时击拍的用器。中空,内装砂砾,摇动时沙沙作响,与同出的陶响鱼形异实同。
鱼形陶响鱼
长11.5-12.5cm,厚2.4cm。乐舞击拍的“沙镲”。捏制,由两片泥板捏合成空心的鱼形,内装粗砂砾,高温烧成。
“长乐宫器”陶瓮
高53cm,腹径46.5cm。储存食物的容器。肩部打有“长乐宫器”戳印,说明南越国宫署也仿效汉宫的命名。
兵符
错金铭文铜虎节
长19cm,最高11.6cm,最高1.2cm。器身布满贴金虎斑,有错金铭文“王命命车徒”。是用以征调车马的信符。具有楚文化特征。
四、展览与藏品
“帝印”玉印
印台长:2.3厘米 宽:2.3厘米 通钮高:1.6厘米。这枚玉印是在墓主腰腹位置出土的九枚印章中的一枚。这九枚印玺原来是三个一组用小漆木盒盛放着,后来盒子朽烂掉了。玉印的印文是阴刻篆书的“帝印”两个字,因墓室进水及年代久远,玉印被浸蚀成黄白色。印钮雕成螭虎形状,装饰有云纹。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南越国第一代王、第二代王都曾僭越称帝,在国内使用皇帝的礼仪。“帝印”玉印及封泥的出土是对这一史实有力的证据。
玉盒
玉盒由青玉雕成,盖子与盆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盖面的纹饰分为三区,上面桥形的小钮里所套的玉环可以活动。盒身象个圆碗,也装饰有三圈纹饰。玉盒的玉质温润,内外打磨光洁,雕镂精细。
屏风
屏风是室内陈设的用具。这件屏风出土于主棺室东侧,是我国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实用漆木屏风。由于出土时屏风部分已朽烂,仅存一些铜构件和漆片散落在地,专家们根据构件的出土位置、构件造型科学复原。这件屏风不仅规模大,而且结构奇巧。它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两侧的翼障以折叠构件连接,可以展开。它的上部装饰有插着羽毛的朱雀和双面兽首造型的顶饰,中间是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图案,下部是人操蛇造型的托座。
珠襦组带上的金花泡饰
金花泡的设计和加工十分精细,球面形泡体上的金丝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在20倍的放大镜下,可以清楚地到金花泡的焊接点。它的工艺技术,可能来自古代的西亚地区,是中西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之一。
青白釉划花莲叶形枕
元,江西景德镇,长:21.6厘米 宽:12.8厘米 高:13.9厘米。枕面为荷叶形,划出叶脉,枕身中央以堆塑的方式制作出仰覆莲瓣,两边为茎形柱。造型独特。
五、所获荣誉
1、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2、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3、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被评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
4、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5、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国家金质奖;
6、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作品奖(1988—1992)等六项国内、国际大奖。
六、参观信息
交通
5、7、夜12、42、180、夜8、夜55到解放北路站下车
乘坐地铁二号线 ,越秀公园站E出口
门票
十人以上团体票10元,散客12元。持广州市全免老人证或身份证70岁以上可免票,持有效残疾证、军人证、残疾军人证、广州市中小学学生证或学校证明可免票,广州市60岁以上、外地65岁以上、大学生、外地中小学生持学生证或学校证明半票。开放时间:9:00-17:30,16:45分停止售票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