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埋佛之谜
发表时间:2015/11/5 8:59:21
来源:网络
浏览量:581
曲回寺
山西省灵丘县城一百五十华里曲回寺村,位於一处群山环抱的小盆地。村中原有一座千年古刹曲回寺,村庄因寺而得名,寺庙遗址就在村的中央。现在看到的仅是断壁残垣、尘土瓦砾,而上溯一千多年前,这里却是一座拥有百馀僧众、香火旺盛的名刹。
据元代至元二十二年(一二八五年)蓬庵所作的《曲回寺碑记》记载∶「肇自大唐开元二十一年(七三三年),有大禅师慧感,俗姓王氏,北京人也,初住此山,奉诏创此寺,持旨赐曲回山寺。
寺中原有明代正德年间铸造的一口大钟,钟上也有文字记载,曲回寺属五台山下院,始建於唐代开元年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时值盛唐时期,也是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曲回寺又是奉玄宗圣旨修建的,寺成之後,玄宗又亲赐寺名,可见曲回寺当时的规模和在全国佛教寺院中的地位了。
曲回寺自唐代初创,历经辽、宋、元、明、清五朝,虽历朝都有重修,但基本保持了唐代原貌,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三九年,被日本侵略军付之一炬,使千年古刹毁於一旦。我们从劫後残存的寺庙遗址看,昔日曲回寺有两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山门、钟鼓楼、中殿、大殿、配殿和跨院僧房,整体寺院呈坐北朝南的长方形布局。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曲回寺周围,散布著众多坟丘状的大土堆,村民称「塔儿」、「石佛冢」,拦河坝上的石佛像正是从这里挖出的。当然,这该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曲回寺村民拦河造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杰作」了。
千年古刹--曲回寺,曾经御笔提名,感受皇恩浩荡;曾经香烟袅袅,深得千万信众的膜拜;曾经商旅驻足,为无数远行的人遮风避雨;曾经...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早已成过眼云烟。繁华已逝,空馀残垣瓦砾,废墟一片。当我们行於其间,总有一种沧海桑田、茫然若失的感觉。好在那遗迹周边散落的一座座石佛冢,仍以它原初的姿态默默地匍匐於大地,世世代代、朝朝暮暮,历经千馀年风雨冲刷,似乎正向我们提示著一个一个谜样的故事。
据《曲回寺碑记》中说∶唐玄宗「天宝十载(七五一年)奉诏因建石塔三百六座」。这些所谓的「石塔」,就是今天所看到的一个个墓丘状的「石像冢」。关於曲回寺的石佛冢数量,村民们都认为是三百零六座,而按古代的记数规则,「三百六座」应是三百六十座。可是,大致数了数,眼前尚不足五十座,其馀的又到哪里去了呢?
按村民们的说法,一方面因时间久远,分布范围广,在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下,不少石佛冢的地面痕迹消失了,而地下石佛还在。另一方面,曲回寺的石佛冢在一九四九年後曾经历过三次毁灭∶一是一九六七年修京原公路,公路穿越石佛区,使部分石佛冢毁掉;二是「文革」中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拦河造地,挖冢取石,使一些石佛冢彻底消失;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挖石佛,使诸多石佛冢被毁掉。
就眼前这些石佛冢看,其外形如民间墓丘,有的搞出地面达五米,一般均在三米左右。直径最大的达二十米左右,最小的也在五米左右。有几座已被有关部门发掘,其内部构造是这样的∶封土下是用石块砌筑的长方形石室,南北走向,长六米左右,宽和高均为一.五米,石室顶由长石条密排搭成,所用石料均为当地出产的花岗岩石。石室内整齐排列著石像,有佛、菩萨、供养人等,皆面南背北。当然也有例外,如村南四塔台的二十四号石像冢,石室内有约三十尊小石像,然後一层石佛像一层土,层层埋放。而且有的石像冢内造像粗糙,几乎是半成品。
斗江岗一号石佛冢是曲回寺附近较大的一座石佛冢,封土下的石室内,正中线上是一排五尊坐像,像高一.五米,前後整齐排列,刻工精细,宽衣博带,面部丰满,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五尊坐像两侧,立有数量不清的小石像。石室南端以巨石封门,封门石上雕有横向并列的七尊佛像,每尊佛像上方刻有和尚法号∶「大禅师道秀和尚」、「大禅师道信和尚」、「大禅师法忍和尚」等等。封门石上还刻有建筑石像冢的年代∶「天宝十载」、「维大唐天宝十一载七月一日」等。
据唐代佛教资料记载,这些「禅师」行迹并不确切,仅知「道信」是唐代高僧,被禅宗门徒推为「四祖」,另几位「禅师」或许也是同时代的高僧吧。而门上的石像可能就是为这些高僧造的像。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佛像一般是放在寺内供养的,这里为什麽要埋入地下呢?而所谓的「佛塔」,一般是埋葬佛祖或高僧舍利的,这里却又为什麽要埋入佛像呢?
在曲回寺周围发现有这麽多的唐代石佛埋在地下,这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大事。所以,近年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的重视。有关埋佛之谜,据村民和当地的有关专家,按他们的推测,大致有这样几种原因∶
1.是为避「安史之乱」而将佛深埋地下,以为保护。曲回寺建於唐玄宗开元年间,而石佛冢建於天宝十载左右,当时正是安禄山、史思明等军阀蠢蠢欲动,大唐江山处於风雨飘摇的前夜。而「安史」叛军的大本营范阳(今北京)就近在咫尺,曲回寺又处於叛军进取晋北的通道──灵丘道(太行八径之一)上。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暴发後,叛军一部在叛将高秀岩的带领下攻取了今内蒙古和晋北一带,在此以後八年的平叛中,晋北一带是重要战场之一。再说曲回寺又是玄宗的道场,因此,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叛乱前夕,僧人们将刻好的和只是半成品的石佛像匆匆埋入地下,也是有一定的可能的。
2.另外,有人认为,这里原是雕凿佛像的工场,将剩馀佛像随意埋入了地下。近年在曲回寺村、南和村东一带山上确实发现了当年雕刻佛像的采石场,说明曲回寺一带是当时打制石佛像的大工场。它作为五台山清凉寺的下院,旁边山上又有质地很好的花岗岩,所以,当时承担著为五台山及周边寺院打制石像的义务。但因为这里地处深山、运输艰难,或另有其他原因无法将雕好的佛像运出,只好就近埋入地下了。
3.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唐武宗「会昌灭佛」而将佛像埋入地下。唐自「安史之乱」後,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社会动荡、民生艰难,广大民众纷纷投入佛门以求精神解脱,而统治者也企图借佛教安抚民众,以摆脱目前的困境,於是,一时间佛教势力迅速壮大。唐武宗李炎继位後,眼见佛教僧侣队伍庞大,寺院经济发达,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便於会昌二年(八四二年)至会昌五年(八四五年),在全国掀起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期间共毁寺庙四千六百馀所,招提、兰若四万馀所,二十六万多僧尼还俗,使佛教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但从现有资料看,曲回寺石佛冢基本建於玄宗天宝年间,而「会昌灭佛」已是百年之後的事了,所以,此说不大可信。
4.最近,也有专家提出是唐代五台山僧人的墓塔。他们认为曲回寺在唐代即为五台山下院,唐代有部分高僧圆寂後在此造塔埋葬。上面是石佛,下面埋尸骸,以表永远祀佛、永远与佛为伴。因不是一时埋葬,所以,石佛冢分散各处,且大小规格、内部构造均不一样。但石佛的雕造风格一样,是典型的唐代石窟造像。不过,此说也非议颇多。一般认为,曲回寺为五台山下院是元代以後的事,就目前发掘的几座石佛冢看,里面也并未发现僧人遗骨。再说,五台山去曲回寺毕竟山高路远,在当时交通条件下,舍近求远埋葬僧人尸骸似乎亦不大合理。
不过,关於曲回寺石佛冢的埋佛之谜,无论哪种说法,仅是一种推测而已,并无科学、有力的实证,谜还是谜,谜底还远未揭开。
不仅如此,关於灵丘曲回寺及石佛冢的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比如曲回寺既是唐玄宗钦点修筑的寺院,又是五台山清凉寺下院,历代都有修建,备受当局者重视。且从石佛冢的修筑时间和规模上看,它比河南少林寺塔林还要早、规模还要大,甚至可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但这样一处弥足珍贵的民族瑰宝、举世稀见的塔林,却在灵丘的任何时代的县�均无记载,这又是为什麽?是修�者的疏忽,还是另有隐情?
再如,从曲回寺石佛冢雕刻数量和工艺水平看,当时这里肯定集中了大批技艺高超的石雕工匠。而这块大山深处、闭塞落後的弹丸之地,如何一下子来了这麽多全国一流的工匠?有人认为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後,一部分工匠随北魏王朝南迁,而另一部分留在了当地,唐代修筑曲回寺时,其工匠正是这部分留下来的工匠的後裔。